8月5日,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史卫东带领副主任李青等组成调研组,先后深入聚合社区、跃进街道、振华社区、万有社区的代表联络站及基层立法联系点,实地察看基层人大工作开展情况。通过与基层干部、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,倾听民声、把脉定向,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。
聚合社区:织密联系网,让代表与群众“零距离”调研组首站抵达聚合社区代表联络站。
这个成立于2015年的社区,辖区2.3平方公里,常住居民5537户、10813人,7名人大代表(含2名市代表、5名区代表)全部纳入居民微信网格群,构建起“社区+代表联络站+网格小组”的联动机制。
“每月20日的代表轮值接待已成为常态,从年初公示安排到代表准时到岗,居民找代表反映问题越来越方便。”社区负责人介绍道。在社区人大主题小广场,宣传板上清晰展示着代表工作流程、先进事迹和工作制度,张晓升等代表的履职故事格外醒目。史卫东特别关注到广场规划的“扫码反馈”功能,建议:“要把二维码贴到每个小区楼前,让一万多居民在‘家门口’就能找到代表,让联系群众的渠道更畅通。
”调研中,史卫东强调,人大代表既要解决好群众身边的“小事”,更要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治理。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抽象的,要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,通过代表参与到国家管理中。”他以303路公交优化等案例为例,鼓励代表们拓宽履职视野,从社区事务延伸到全市发展,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。
跃进街道:立法接地气,让民意直通“决策层
”离开聚合社区后,调研组来到跃进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,重点了解基层立法民意征集、意见反馈等工作。史卫东听取了跃进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情况汇报,现场查阅了相关资料,询问了立法民意征集情况。
作为营口市首批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,跃进街道组建了专业工作队伍,吸纳不同领域人员组成信息员,通过座谈会、线上问卷、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,广泛征集群众对法律法规的意见建议。据介绍,2024-2025年期间,街道共征集4部法律法规的意见,上报20条提案建议。
史卫东指出,基层立法联系点要成为“民意直通车”,不仅要关注修路、降噪等具体问题,还要着眼公共交通、城市规划等涉及群众长远利益的议题。他还关注到老年人吃饭难问题,建议推广“中央厨房+配餐”模式,建立明厨亮灶的公共配餐中心,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放心的餐食。
振华、万有社区:服务常态化,让履职形成“长效机制”
最后,调研组相继走访振华社区、万有社区代表联络站,重点了解代表接待制度落实情况。
“现在代表们每月20号都会主动到社区接待群众,从一开始需要提醒,到如今形成自觉。”社区负责人的话,体现了代表履职的常态化成效。在振华社区,代表们联合居民种植花草、美化环境的故事被频频提及;万有社区则探索出“代表接单—政府督办—跟踪反馈”的闭环机制,让修剪树木、维修路灯等涉及民生的问题解决效率大幅提升。
史卫东详细询问代表履职次数和成效,要求建立更科学的考核标准:“要选出让群众满意、能真正代言的代表,既看态度更看能力,让人大工作的基础更牢固。”他强调,各级代表要立足社区、放眼全市,从“营口人”“辽宁人”的格局出发,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。
结语:扎根基层沃土,让民主之花绚丽绽放
此次视察是对基层人大工作的一次深度“体检”,更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生动探索。史卫东在总结时强调:“人大工作的根基在人民,活力在基层。要让代表真正走进群众,让群众真正参与治理,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解决一个个民生问题中彰显优势,让‘当家作主’的获得感看得见、摸得着。
”从社区广场的二维码到立法联系点的意见箱,从解决一顿热饭到优化一条公交线路,基层人大工作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,书写着“人民至上”的生动答卷。